我们以2012年各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公募资产净值规模为基础进行排序,并用全资产规模、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公募基金有效规模等指标来分析其谋生路径的特点(见“表1:2012年基金公司规模排名”)。
其中“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以下简称“资产规模”)”指公募基金产品的净值规模;“全资产规模”指各基金公司旗下公募基金资产、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等资产的总和;“公募基金有效规模(以下简称“有效规模”)”,适用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定义,指按照各类型基金的管理费标准化为股票型基金管理费的规模(计算方法:使用基金规模乘以基金管理费率除以1.5%,其中联接基金使用剔除投资于ETF的部分规模来计算)。
通过有效规模可以大体推算基金公司的名义管理费收入水平(排除尾随等因素)。
等值组:两极分化
我们将规模排名与有效规模排名一致的基金公司归纳为一组,简称“等值组”。这意味着从行业的高度来看,这一组公司的名义管理费收入与其规模大致匹配。
根据海通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统计,“等值组”一共涉及18家基金公司,包括华夏、南方、博时、广发、鹏华、汇添富、融通、泰达宏利、信诚、平安大华、天治、财通、纽银梅隆西部、浙商、安信、长安、德邦和国金通用。
这一组容纳了安信、长安、德邦、国金通用等四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由于这四家基金公司在2011年基本没有发行产品,因此暂时没有比较的参照物。
剔除上述四家公司后,可看到“等值组”的成员明显两极分化——除了泰达宏利与信诚的规模排名分别位于第32和第35之外,其余12家基金公司中有7家出自前二十的队列——其中华夏、南方、博时和广发等4家基金公司连续多年稳居行业前十阵营,另外5家的规模排名则几乎可谓垫底。
值得注意的是,“等值组”大部分成员的规模增幅比较平稳,在30%上下波动。只有纽银梅隆西部与财通的规模增幅超过了100%,分别为246%和140%。
这多少彰显了2012年行业角逐的激烈程度。上海某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2011年和2012年大量基金公司更换高管,新官上任肯定要做业绩, 这是2012年行业激战的内因,这场激战必将延续到2013年;另外,随着老一代基金高管的退位,在过去十来年中形成的制衡格局被打破,在新的平衡建立起来之前,基金公司只有主动应战。
这导致基金公司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搅和进这场前所未有的战火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