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ri5228 2011-4-22 07:40
抉择----倒下抑或涅磐?1号的悲情
北京时间2010年9月13日凌晨两点三十分,男篮世锦赛冠军之战,美国对阵土耳其····
“又是凯文·杜兰特!!在三分线外拿球后一个往右切的假动作,直接起跳投篮!!球进!!!··”
电视里是解说员歇斯底里的声音。凯文·杜兰特,本届世锦赛美国队绝对主力,每场砍下二十多分,到现在还不满22岁的毛头小子···。
那一刻,我想起了一个人。
一样飘逸灵动的身形,一样是全队不可动摇的领袖,一样的年少得志,一样的无所不能。还有那虚晃后直接在防守队员面前跳起投篮的经典动作···。只是,现在的杜兰特,远远不及当年的那个人。
时光倒退到2004年12月11日的那个晚上,休斯顿火箭队主场对阵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比赛打的很艰难,双方均倾尽全力。但是在马刺老练凌厉的攻击下,火箭的队员们显得有些招架不住。离第四节比赛不到一分钟了,每个人都没有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包括耐性子的杰夫·范甘迪。当然,除了一个人。只要终场的哨声还没响起,比赛就不曾结束。他还在底线寻找机会,防守球员跟的很紧,因为他的强大。他不时与队友做着挡拆,只要球能传到他的手中,他便天下无敌。他一脸坚毅,似乎还没到他认为应该放弃的时候,不!应该说他一直就没有放弃过。
“天那!!T-MAC,在蒂姆的长臂已经封到脸上的情况下将皮球投进篮筐!又是一个漂亮的三分,还造成了蒂姆的犯规!太不可思议了!T-MAC已经连续投中两个三分球了,接下来他还会干什么疯狂的事情呢!!”
解说员说完这句话的时候,时间已经不到30秒,马刺仍旧领先。但是接下来的事情所有人都看到了。麦迪接管了比赛。又是两个难度极大的三分球,火箭最终以81比80奇迹般战胜马刺,完成了NBA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次大逆转。赛后采访,镜头一直对着那张脸,他额头上的汗水还在往下滴着,嘴唇紧闭。作为篮球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缔造者,当记者问他是什么感觉时,麦迪还是露出他那副慵懒的微笑,双目低垂,对于结果,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这就是我的工作,不是吗?”。然后大步走向更衣室,留下仍旧不愿相信结果的马刺队员和已经傻眼的波波维奇在球场中央。
第二天,全世界的报纸都登着同一个标题“T-MAC,35秒13分!火箭绝杀马刺!”
那时的麦迪,意气风发。他是火箭队的绝对核心,他是NBA最好的小前锋,得分王,每年的全明星首发,第一阵容。他是票房的保证,广告商的宠儿,阿迪达斯公司的全球代言人。他是令所有球队头疼的对手,是全世界球迷的超级偶像。防守专家鲍文就坦言,自己最不愿面对的就是T-MAC,火箭的一号球衣被许多孩子们穿在身上,"我要像T-MAC那样,成为最优秀的攻击手!”大概当时看麦迪打球的孩子们都说过这句话。
2004年,我开始喜欢打篮球。只是喜欢,没想过要怎么样。喜欢,所以会为此去努力甚至疯狂。在那个时候,我忘记了所有的事情,我不再关心成绩,不再与朋友去玩,不再迷恋游戏,同时,我也没有了周末。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力,我都花在了篮球上面。电视直播,各种杂志,视频录像,几乎没错过一样可以让我了解篮球的媒介。除了正常的上课吃饭睡觉,其他所有空余时间,我都会泡在球场上。气温三十几度的夏天是这样,下着大雪的冬天也是一样。我不知道还有怎样一种东西可以让我如此,废寝忘食。
因为姚明,中央5套增加了火箭比赛的直播场次。而我,关注更多的是麦迪。我收集所有关于他的资料,海报,贴满家里的墙壁。我也会穿着买来的火箭1号球衣,在球场上模仿T-MAC的每一个动作,会因为作出一个漂亮的过人而兴奋的几夜睡不着觉。我的偶像,T-MAC,我多么希望能生在美国,多么希望可以在现场看你打球。我想那样我会疯掉的。
2004年的NBA,天翻地覆,大牌球星纷纷转会。湖人队的34号,被称为永远不可能交易的沙克,在那个夏天去了迈阿密,身边的搭档换成了另一个同样拥有超强个人能力但更加低调的韦德,其结果是捧起了自己的第四座总冠军杯。史蒂夫·纳什,联盟最好的组织后卫之一,在被库班认为已经过了巅峰而没有继续留下的必要时去了凤凰城,结果大家都知道,这个长头发的加拿大人连续两年成为联盟常规赛MVP,助攻王。而麦迪,在他决定去到火箭的时候,整个休斯顿如临天神。人们对他顶礼膜拜,所有的聚光灯都瞄准了火箭,霎时间,火箭成为联盟夺冠大热门,“姚麦”组合让所有对手胆寒。休城终于等来了在奥拉朱旺后的另一个大时代。
但是天不遂人愿。在麦迪披上火箭1号球衣后的第一个季后赛,火箭在总比分2比0的大好局势下最后败给小牛。尽管麦迪已经做到最好,场均26分外加7个篮板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没有人可以防的住他,没有人。但是一个人的努力改变不了整个球队。队友状态低迷,教练的战术使用不当,种种原因导致火箭在首轮出局。当然我不是说姚明不好,他做了他该做的事情。你也不能怪范甘迪,他只有那水平。只是麦迪,谁又知道他心中之痛?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火箭,因为一号的到来。而一号并没有带领火箭突破首轮,那一号价值何在?但是人们不会怪他,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他为球队做的贡献无人能及。再加上他是刚刚来这里,可能并没有过磨合期吧。于是我们开始期待下个赛季,也许,恩,下个赛季的六月我们还可以看到火箭一号在场上厮杀。
对于喜欢的,我们总是抱着美好的期盼。
2005年秋,我高中毕业。在大学,我终于不用逃课撒谎节省睡眠时间去看NBA,也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但是我并没有十分开心。因为在这里,没有人再会和你一起,一下课就往球场上跑,也没有人会和你一起,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为喜欢的球队呐喊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所以很多时候,我只是一个人去打球,一个人去看NBA,没有了以前熟悉的队友,也没有了看球打球的激情。
离开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去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需要过程。
“如果你希望这个集体接纳你,你就做他们所做的事情吧。”
忘了这句话是谁说过了。于是我试着改变自己的方式,试着与所有人混在一起。我开始渐渐远离了球场。我和同学一起玩游戏,通宵看电影,去其他系找女孩,在街边敞开衣服喝啤酒。我一度都是这么过的,甚至为此感到开心。我觉得似乎只有这样我才和大家一样。他们说大学就是来玩的,四年,多久啊,玩呗。
玩,常常让人迷失。迷失自己,迷失生活,迷失方向。也迷失了至爱。
于是篮球被丢到寝室的角落里,静静呆着,上面开始布满细细的灰尘。田径场很少去了,以前每天早上都会去跑跑步的。我也不再每场比赛都在电视机前守候,杂志再也没买过。偶尔从同学的口中听到一些关于NBA,关于火箭,关于麦迪的消息。但是我已经不会去和他们谈论,我知道,他还是那样出色,一直是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失。我这边是,大洋西岸也一样。
2005-06赛季,被各大媒体寄予厚望的火箭居然没进季后赛。然而接下来的事情更是让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06-07赛季,07-08赛季连续两年又在首轮惨遭爵士扼杀。我们已经习惯在赛季刚开始的时候憧憬着火箭的总冠军之旅,又在首轮被淘汰后寄希望与下个赛季。可是希望与现实总是存在差距。所有的期待在5月化为泡影后,于是我们开始不耐烦,联盟,媒体,包括一直支持火箭的球迷们。我们开始质疑火箭,质疑范甘迪,质疑每一个人,当然,也包括麦迪。各种谩骂声接踵而至,什么T-MAC太自私,孤僻,不与队友沟通,训练不积极,在场上没有斗志···等等等等。没办法,这是NBA,麦迪是领袖,矛头当然对准他。
可是,T-MAC,有人真正了解你吗?
背伤,这个被认为是职业球员梦魇的杀手,让麦迪在球场上的每一次持球移动,突破上篮,跳起抢板都如同要命一般。于是在队医的指导下,麦迪开始间歇性的缺席比赛。然而就是忍受伤痛,T-MAC仍然能在上场的比赛中拿下二十几分,仍然在火箭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只是,身体已经不允许他一次次强行冲入内线,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大风车灌篮。更不允许他长时间上场比赛,否则有可能毁掉整个职业生涯。
然而现实是,人们不会去关注这些,他们要看的是成绩,是你能有多好的表现,是你能不能让他们花钱买票觉得值。在一个商业化的联盟打球,不会有怜悯和同情,你能带来票房和广告,你就是明星。如果不能上场比赛,没人会花大把得美元养着一个废人。
很可笑,世界就是这样。在你拿出成绩的时候可以把你捧上天,也可以在你做不到他们的期望值的时候把你踩在脚下。
于是在2010赛季最后的交易期内,火箭把麦迪送到了纽约尼克斯。
从超级明星变成交易附属品,在新东家坐冷板凳,这种人生的强烈落差让麦迪心灰意冷。于是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那个身披1号战袍的T-MAC一个干净利落的换手突破甩掉防守队员,在对方禁区得分如探囊取物,也看不到他在三分线外高高跳起投篮,更看不到他在走上球场后对手眼中的害怕和无奈。没有人再会畏惧T-MAC,他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球员而已,甚至还算不上一流。
有谁还记得他当初在火箭新闻发布会上说过的“我很高兴能来到火箭,与姚明一起为这座城市的总冠军杯努力。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这里结束我的职业生涯。”
说过的话,也许只有自己记得,在回忆起时徒增唏嘘。而谁会在乎?
2010年,我终于踏入社会,正式开始工作。我开始接触社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也开始西装革履,每天穿的人模人样去单位报到。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喝酒,夜夜不归。我的体重也由大学时的73公斤增至80公斤。偶尔,我也会在休息之余和同事一起打打篮球,聊聊NBA。只是更多时候,我只是把篮球当做一个健身娱乐的活动而已。那件印有MCGRADYD的1号球衣早不知被扔到哪里去了。有时候为了找一件运动衫,我要翻箱倒柜许久才可以找到。我也不可能再像往日一样,在周末去球场,去健身房。篮球,如今而言,对我是那么陌生。而我曾经认为,它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件最重要的东西,我却亲手将它丢弃。有时候一个人坐在家里,环顾四周,满满都是充斥那个1号的身影的海报。有各个时期的,有他飞起来扣篮的,有蹲下身防守的,有抢断快攻,有盖帽后的怒吼,也有伤病后坐在替补席上为队友加油的。只是这些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老照片,早就已经泛黄褪色,照片中的英俊少年,如今也是满脸胡渣,再也不会出现在公众的关注视线内了。
很多时候我会想,如果不是因为伤病,麦迪的职业生涯之路还会创造什么奇迹。或许,总冠军戒指早就戴在他的手指上了吧。毕竟到今年为止,他还只有31岁。这个年龄,对一个职业球员来说,正是处在巅峰期,只要继续保持训练,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0暑期,31岁的麦迪和底特律活塞队签订了一份老将最低合同,年薪150万美元。这还不及他以前工资的零头。悲哀吧,31岁的黄金年龄,却签下老将合同。这会不会就意味着,在他为活塞队效力完这几个赛季后,就会退役了?若是这样,我想每一个麦迪的球迷都会伤心不已吧。
但是我们不妨假设一下,或许,只是或许。在5月的某个晚上,当身披活塞一号战袍出场的麦迪在恢复后如死神归来般杀的对手防不胜防时,我们又看到了那个在魔术时一人对抗整个联盟,以及在火箭时的35秒13分的神奇表演,还有08赛季带领球队取得联盟史上最长的22连胜时的麦迪。
当我们再次听到响彻整个球馆上空的“T-MAC! T-MAC! T-MAC!··· ”的呐喊声时,我们知道,那个曾经的一号又回来了···
iori5228 2011-4-22 07:41
不好意思.斑竹,编辑了还是成了这样.可能要麻烦重新编辑了.谢
fvckuagain 2011-4-22 08:39
T-MAC可是跨人劈扣,直接打废过某麦当劳希望之星的人。可是T-MAC,有点懒,年轻的时候练过技术,到现在基本上就是“我不需要训练,我需要比赛”那一类的了。而且,他的力量不行(这一点继承了表哥卡特的优良传统),也不练。强在天分,但也就是靠天分吃饭了。杜兰特是个勤于练球的人,而且看上去现在肌肉也还可以。态度上来说,不知要好多少,再看看吧。灵光乍现确实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没有持久注定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日本人的樱花式的只求一瞬间的绚烂,的态度可有点颓。